东西问 赵小建:美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国家级的亚太裔历史文化博物馆?
Posted on 2023年6月28日 in 豆奶成年短视频
Leave a Comment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题:美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国家级的亚太裔历史文化博物馆?
——专访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教授、著名亚裔美国研究学者赵小建
中新社记者 罗海兵 史元丰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中心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是众多重要历史文化地标的集聚地。这个开放型的国家公园里有数十座博物馆、国会大厦等联邦政府大楼,以及一些著名的纪念碑、纪念馆和雕塑群。隶属于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的国家博物馆系统于1846年创建,近年逐渐走向多元。除了原有的美国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新建的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是最为吸睛的新地标。目前,美国拉丁裔国家博物馆也正在规划中。今年上半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美国亚太裔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创建委员会研究法案》(H.R.3525)。当地时间6月13日,拜登签署了该法案。
“建立一所国家级的美国亚太裔历史文化博物馆,有助于美国民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亚裔在美国的不寻常历史和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贡献。”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教授、著名亚裔美国研究学者赵小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亚裔群体在美国历史悠久,建立此博物馆在当前政治环境很有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历史来看,在美国今天的五个主要族裔中,亚裔与其他族裔有何共性和不同?
赵小建:在美国,亚裔是一个有色人种群体。有色人种的界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人口起源、人种和肤色是一个方面;社会建构(socially construct)是第二个方面。
同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与土著美国人(Native American)不同,亚裔美国人的概念不完全取决于人种和肤色。这个族裔源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早期研究种族的学者把南亚人(早期都视为印度人)归类于高加索人种,而不是以蒙古人种为代表的所谓黄种人。
我们可以从社会建构方面去理解亚裔的概念。1970年以前,美国政府是把印度人列为白种人的,后来才界定为亚裔。南亚移民在历史上曾像东亚移民一样受到歧视和排斥。所以亚裔在美国的界定更容易从有色人种的观念去理解。每个有色人种在美国又有其独特历史。亚裔在19世纪中期移民美国,那时奴隶制即将终结。但他们不是白人,后来和非裔美国人一样,都经历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
美国旧金山湾区圣马特奥市的反对歧视亚裔的集会。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中新社记者:美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国家级的亚太裔历史文化博物馆?美国社会是否足够了解亚裔历史?在美亚裔群体及其后代是否足够了解本族群的历史?
赵小建:美国目前已有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和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2020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建立美国拉丁裔博物馆的法律。如果在主要少数族裔中,亚裔没有一个国家级别的历史文化博物馆,那将是一大缺陷。
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人从中小学开始就会接触到他们的历史。但对亚裔历史的介绍还是最近的事。我在读博时几乎没有接触到这方面内容。亚裔美国人有其独特历史,在美国社会进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鲜为人知的是亚裔作为有色人种在美国的经历,比如早期华人在美国饱受欺压。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曾明确限禁华人移民入境,这部种族主义的移民法以后又被沿用于日本人、朝鲜人和印度人等,直到1943年才被逐步废除。即便现在,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接受程度也有限。有些亚裔家庭已在美国生活好几代,仍被视为“永远的外国人”,不被信任。这与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不一样。但很多美国人,包括亚裔后代,也不了解这段历史。
旧金山美国亚太裔传统文化月上的节目表演。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中新社记者:从法案通过到项目落地,中间还有哪些过程?预计要花多长时间?
赵小建:从2015年美国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提出建立一个美国亚太裔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的设想直到拜登签署立法,前后花了7年时间。
两年前我们在加州州立博物馆建立一个华人历史展馆,在资金等问题都落实后,策划还用了四五年时间,而那个馆的规模要小得多。建立这个国立博物馆至少得花十年时间。
中新社记者:你长期从事华裔和亚裔美国人历史研究,深谙美国种族歧的历史,其历史根源何在?
赵小建:种族主义根源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在殖民时期的西方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的居民都被看成野蛮人。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普林(Rudyard Kipling)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题目就叫为《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诗里把殖民地人民都视为有色人种,描述成half-devil and half-child(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孩童)。在白人殖民者的眼中,有色人种的群体都是低俗的、不文明的。这种观念充斥于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漫画和学术成果中,奠定了白人至上的社会基础。
反反复复对殖民地人民的负面描述,形成西方文化中对有色人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直持续至今。在法律文本实现种族平等可以做到,难的却是消除种族偏见意识。这是美国这样一个种族多元的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美国纽约的反仇恨亚裔大游行。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两年前,你曾为加州博物馆策划了一个华人历史博物馆,展示了哪些内容?博物馆是否在弥合分歧、缓和对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赵小建:我们在加州州府圣克莱蒙托策划的中美历史博物馆是加州博物馆的永久性展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早先华人在美国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他们在排华时期的境遇;第三部分是二次大战后,特别是民权运动以来的变化。我一开始负责第三部分的工作,后来由于另一策划人因病辞职,我不得不承担起整个项目的工作。
展馆内容的策划看似简单,做好却并不容易。需要下很多功夫思考如何表述主题内容才有说服力。美国亚太裔历史文化的国家博物馆的策划,工作量很大。亚裔中有不同群体,包括华裔、日裔、韩裔、印度裔、东南亚裔和太平洋岛国裔等。这个项目需要很多努力和协商。
现在网络媒体的信息量很大,但有深度的东西反而少。历史博物馆可以对这种现象做一些弥补。我们在加州州府的馆展,开馆第一天就有两千多人参观,现在每天都会接待大批中小学生和游客。出版书籍或讲课都难以触及这么多人。这是把教育和旅游结合起来,是更有影响力的公众教育。
中新社记者:除了建立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还有哪些举措有助于美不同族裔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赵小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暴力和冲突事件,说明美国种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学习历史,了解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历史根源,认识到种族仇恨和种族偏见对社会的危害是消除种族隔阂的重要一步。美国今天的成就是各族裔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美洲的土著民族早在所谓“发现新大陆”以前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万年之久,他们和非裔、亚裔、拉美裔人等在历史上受到的压迫和排斥是不能忘记的。只有消除对有色人种的偏见和仇视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以来,亚裔的地位有所提升,并被冠以“模范少数族裔”头衔。但是,社会上对有色人种的偏见并未改变,对亚裔的偏见、不信任和最近发生的仇恨亚裔事件,说明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权益。亚裔必须表达政治诉求,为争取种族平等努力。
有色人种的经历是美国历史的重要特征,回顾历史有助于探讨白人至上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个亚太裔历史博物馆能早日在华盛顿建成。(完)
受访者简介:
赵小建:历史学博士,教授,著名亚裔美国研究学者。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亚美研究系任教,任副教务长。关注于区分社会群体的各种隐形界限(invisible boundaries),在华裔和亚裔美国人历史、种族和移民族裔的政治经济、中国知青运动和城乡关系等研究上提出了独到观点。《重建家园:动荡中的美国华人社会》英文原版曾获美国亚裔研究学会最佳历史著作奖。